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內視鏡治療在總膽管結石的應用(摘要)


作者:吳文傑
(版權屬吳文傑醫師所有,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

摘要

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術在處理膽道結石扮演重要角色,由於自發性結石排出的機率不高,而且會有胰臟炎或膽道炎之倂發症,因此所有的總膽管結石都建議取出。而最佳的取石時間端賴臨床情境而定,合併嚴重膽道炎且對保守療法無效時,為了控制感染,必須緊急進行膽道減壓包含攝影取石或是經皮膽道引流,對於有症狀的膽石症,在膽囊切除前,也應對於可能合併總膽管結石的患者進行膽道攝影,當然,視各醫院實際狀況,術中或是術後的膽道攝影也是可行。

在膽道攝影取石後,建議在兩週內將膽囊摘除,避免膽石又掉入總膽管中造成問題。除了免疫功能低下或是已有膽道炎的情況外,術前投予預防性抗生素是不必要的。如果結石無法完全取出,機械性碎石術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若在困難取石的情形下,亦可以置放支架引流合併熊膽脫氧膽酸 (ursodeoxycholic acid) 使用,但能需要配合之後的膽道攝影取石,因作為單一的治療方式仍有較高的膽道併發症。總膽管結石症是臨床相當常見且需要內外科的問題,本文根據目前最新臨床指引以及目前本院狀況介紹內視鏡治療的角色與時機。

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術

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術併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和取石術,在1974年首度被施行,在接下去的二十年,一直是總膽管結石治療的首選。根據文獻的不同,取出結石的成功機率約莫是87-100%,而併發症約是5%。此篇文章專門討論關於內視鏡在已確診總膽管結石患者的處理方式,至於以內視鏡診斷總膽管結石則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術(ERC,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並不是沒有傷害性的,相反的許多相關的嚴重併發症都被統計過,胰臟炎(3.5%)、出血(1.3%)、穿孔(0.1-0.6%)、膽道炎(<1%)、膽囊炎(0.2-0.5%),考慮到ERC並不是毫無風險,那麼,是否所有總膽管結石的患者都需要將結石取出?

雖然關於總膽管結石自發性排出的研究數據甚少,以內視鏡超音波評估結石大小後,進行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術,在大小超過8mm的結石,其自發性排出的機率低於5%;而該篇研究亦同時指出,排出總膽管結石有高達25-36%的機率造成胰臟炎,甚至是膽道炎。但是因為胰臟炎和膽道炎的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總膽管結石仍是建議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