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幽門螺旋桿菌現今治療進展 (抗藥性)


作者:吳文傑
(版權屬吳文傑醫師所有,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

抗藥的菌種根據不同地區而有所差異,其中又以開發中國家較已開發國家的發生率較高。台灣主要的抗藥菌種以ClarithromycinMetronidazole抗藥性為主,而且2004年以後的統計數據又比1998-2004年的抗藥性菌種發生率要來的高,台灣本地的Clarithromycin 抗藥性盛行率約在11.2%,與過去曾經使用過相同藥物有關,因此在治療失敗一次的患者Clarithromycin 抗藥性會由11.2%上升到61.2%,在第二次也失敗的病患甚至高達95%。目前已知就抗生素Clarithromycin的抗藥性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點突變(point mutations in the 23S rRNA gene)有關,在已開發國家中,90%Clarithromycin抗藥性是因上述的基因突變所致。

而台灣本地的Metronidazole抗藥性盛行率約在25%。此種抗藥性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幽門桿菌治療的成功與否,而其抗藥性的致病機轉與 rdxA  frxA 基因的未活化有關,也與過去曾經使用過相同藥物有關,因此在台灣治療失敗一次的患者抗藥性會由25.7%上升到33.5%,在第二次也失敗的病患甚至高達64.7%

針對Amoxicillin抗藥性,目前已經知道此種抗藥性與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的缺失有關係。與過去曾經使用過相同藥物較沒有關係,在台灣方面,幽門螺旋桿菌的Amoxicillin抗藥性約為2.3%,第一次失敗後會上升到3.7%,在第二次失敗的病患也僅有8.7%有抗藥性。雖在亞洲許多區域像是大陸、土耳其、巴林、馬來西亞、不丹和越南等地區的抗藥性<1%,但像是在日本的抗藥性卻高達10%,另外在南韓的Amoxicillin抗藥性也落在7.1%–18.5%,而印度則最高達72.5%



抗生素種類

在幽門桿菌根除療法中,常用的抗生素可分為時間依賴型(Time-dependent)及濃度依賴(Concentration-dependent) 等類型時間依賴型的藥物,這類抗生素的血清中藥物濃度超過最小抑菌濃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時間是很重要的。以Amoxicillin為例子,其半衰期大約為一小時,為了維持體內血清中的藥物濃度,在同樣的治療劑量下,我們應該增加藥物給予的頻率而非單單增加藥物給予的劑量。而濃度依賴型的抗生素即藥物濃度愈高殺菌作用愈強

包括(Clarithromycin, metronidazole, and Quinolone)有所謂的後抗生素效應(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也就是細菌與抗生素短暫接觸後既使抗生素濃度已低於最低抑菌濃度細菌生長仍受抑制。允許藥物濃度在劑量與劑量給予的間隔血清中的藥物濃度低於最小抑菌濃度,仍有抑菌的效果,因此若要增加藥物的總量,應該增加給予單次的劑量而非頻次來達到有效殺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