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文傑
(版權屬吳文傑醫師所有,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
B型肝炎 非侵入性肝纖維化診斷
肝炎病患肝臟纖維化程度決定了往後走向肝硬化併發症和肝癌的風險。病理肝臟切片是傳統用來判定肝臟纖維化程度以及病因的準則,病理醫師可以藉由肝細胞的排列以及結疤的情況來判定嚴重度。然而是侵入性檢查,需要住院而且有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目前第一線的診斷方式已朝向非侵入性的方式,包括使用各種抽血報告來評估,以及用超音波以及掃描儀來判定。
1.
APRI( AST/PLT Ratio Index)就是用肝功能指數中的AST去除於血小板數的比值,公式為 (AST
x100)/ platete count 109/L。在WHO世界衛生組織被建議用來非侵入性評估肝臟是否有硬化的依據,特別是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若數值小於0.5則表示無肝纖維化的情形,若檢查測起來小於2 ( APRI<2) 就可以有較低肝硬化的可能。
2.
若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國家,如台灣,WHO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纖維掃描儀(Fibroscan)或者纖維測試(Fibrotest)來做為纖維化的判定。肝纖維化掃瞄是藉由超音波探頭發出有輕微震盪感之衝擊波,利用超音波穿越堅硬物質速度較快,而穿越彈性物質速度較慢的原理,用具體數值量化的方式來呈現肝臟「纖維化/硬化」的程度。
根據2010年香港的研究指出Fibroscan相對於其他抽血的計分方式(包括APRI以及現在健保用的FIB-4評估方式)而言,可以最準確判定慢性B肝病患是否有F3也就是中度纖維化程度。
預測肝癌風險
根據2015年歐洲學會的建議,肝纖維化掃描儀最好用在
(1)
B肝病患的病毒量大於2000 IU/ml合併肝功能正常下最好。
(2)E抗原陰性感染的狀態,也就是以前稱作不活化帶原者的患者,有病毒量小於2000 IU/ml以及正常肝功能患者。
肝纖維化掃描儀也被用於預測B肝病患每年的肝癌發生風險,根據2014年 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建議可以用LSM-肝癌計分表,包括年齡 (大於50歲)、血液白蛋白濃度 (低於3.5 g/L以下)、B肝病毒量(20萬 IU/ml)以及肝纖維化硬度 (8.1-12 kPa或大於12kpa)來計分,若分數0-10,11-20以及21-30分,每年肝癌發生率分別為0.1%、1%以及2.5%。
用肝纖維掃描儀評估硬化,肝功能正常才準確
肝硬度掃描來評估肝硬化的方式並須在肝功能指數 (AST/ALT 或稱為 GOT/GPT)正常的情況下才會準確,例如在正常的肝功能指數下,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度平均在12.3kPa左右,而中度纖維化的硬度則平均在10.7 kPa。
但若病患有肝功能上升的情況去檢查肝硬度,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度平均在16.6 kPa左右,而中度纖維化的硬度則平均在12.6 kPa。
所以總結就是肝指數上升表示肝臟正處在發炎中,組織腫起來硬度會增加,肝硬化嚴重度會被誤判而過度診斷,讓病患誤以為自己肝臟已經硬化,造成恐慌。